当前位置: 首页 > 资讯

《红楼梦》: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“红楼梦”

日期:2022-03-21 01:00:01 来源:中工网-工人日报

前不久,几个兄弟吃茶聚餐,闲聊间有刚上高中的兄弟之子问电视剧《红楼梦》哪个版本好,因为“不想去读这部书”,希望通过观看影视的方式来应对“作业”。

这是一个我没法回答的问题。一方面我基本上没怎么看过相关的电视剧,另一方面是,据我所知,很多观众钟情的1987年版(拥趸们总念叨后来的版本看不到“那么单纯”的演员)也没少遭受攻击,极端的,甚至说1987年版的电视剧和原著精髓太不搭界了。

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“红楼梦”,所以,我建议还是去读书。

我不知道现在的年轻人是否更热衷“影视”叙事,但环视自己身边,看视频的“老年人”无疑是在增多,像抖音、哔哩哔哩之类,可能是因为相对而言,在同等的时间里,能够收获更轻松、丰富的内容吧。

坦率而言,因为视频看得少,我对“影像”阅读缺少发言权。尽管也认同影视叙述内容的丰满和丰富,但平素里热衷形而上胡思乱想的我,持续固执地保有对文字的情有独钟。

在我看来,文字阅读的魅力,很多时候并不是源于它的明晰书写,也不是那些答案般确切的描述,甚至不是精巧曼妙的文笔,而是隐喻,或者还有晦涩的预示,是那些无法直接表述、充满不确定性,让您不得不去琢磨、玩味的情境,以及思想呈现。而且,很多时候,我以为这些虽然和作者有关,但更大程度上是和作者无关的表达——它们和每一个内心繁杂的读者更有着紧密的关联,带着“窥探”心境的文字阅读,不仅会让我们畅游于无限的想象空间,还会带我们进入摆脱时间羁绊的空灵之境。

前面关于《红楼梦》中相互争执,大约就是因为这样的元素在作怪:每个人的领悟都是不同的。而作为编剧和导演,很可能就没有读懂,或者不太理睬曹雪芹,而只是凑桥段招揽观众。

再者,那些没有“影画”的心理游动,尤其是那些无法用影像资料展现的内容,例如,那些抽象的概念,那些躲藏在面部表情深处的心灵感触,以及那些表面现象后面的逻辑演绎,通过文字积淀下来的意蕴去解读,才会有真正的“亲密接触”。

反过来,在人与人之间的交流、沟通中,更是必须借助语言、文字——即便是在心有灵犀的个体之间。很多时候,心领神会,如一个眼神、一个动作传达信息的美好,通常都是传说而已,就算偶或真有其事,那也是语言文字在心灵中勾画、积淀才有的灵通,不是吗?

无需否认画面语言,比如电影、视屏,还有风景,等等,所给予我们的“阅读”体验别有洞天。只是,您在琢磨这些“景色”的时候,不是还得在内心里用“文字”去拷贝、重现它们吗?

就以《红楼梦》为例,你只有通过文本文字的阅读,而不是借助他者的间接演示(比如电视剧那种形态),只有去领略文字的魅力,你才可能通达作者的精神家园,直抵自己的心灵秘境。

至于作为社会群类的生物,人际之间的交流沟通,更是必须有语言(有声的文字)、文字的支撑。否则,几万年前,那些尚不识字,但又想表现“想法”的人,也就是那些在山石、崖洞中用画面“留言”的祖先,就不会费神费力地创造文字了。(冷荞麦)

标签: 每个人心中 都有自己的“红楼梦” 情有独钟 文字阅读

热门推荐

猜你喜欢

市场